一位記者走向這群人跟他們說: 不好意思...請問你們對肉類短缺有什麼意見? ...
美國人說:什麼是短缺?
俄國人說:什麼是肉類?
中國人說:什麼是意見?
以色列人說:什麼是不好意思? " (...摘自本書中文版第42頁...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那天,跟受傷後習慣的周末早晨一樣,到了書店,這本書封面最底下兩行小字吸引了我:"以色列是全世界高科技新興企業最興盛的國家,七百萬人口當中,平均每1,844人就有一家新興企業,為什麼?"
我對以色列第一個印象,來自於2002年訪問過以色列在台辦事處,電話中約訪,對方口氣十分和善熱情,可是當天一到辦事處,卻馬上就被嚇到,門口是幾道鐵門(應該是鋼門)組成,你必須在第一道鐵門處先把錢包,手機,皮帶以及任何電子用品放在他們為你準備的籃子內,交給窗戶邊的警衛,然後有另一位在第二道鐵門處隔著防彈玻璃用麥克風問你身分,職業,來訪對象,來訪目的等等,還會問你有無去過中東非以色列國家之類的,沒有問題之後,她會很禮貌的跟你說他們需要搜身,請你諒解. 其實,我對這些都沒有太多排斥,倒是在第二道鐵門被詢問時,有另一位站在詢問官後面的監視這過程的長官,她的眼神十分不友善,讓人有點壓力.第一印象是,這些人對非以色列人的防衛心超強,難以想像.
拿起書,看了江春男先生寫的序,"以色列一詞的意義,就是與上帝角力的人","明知兩點之間的直線距離最短,以色列人還是想找出更短的路線...",讓人就更想繼續往下看了.
地理位置上,以色列周圍全是想要消滅他們的敵人,以色列人可以贏得許多場戰爭,但不容許一次戰爭的失敗,以色列是中東地區唯一沒有石油的土地...他們跟敵人競爭,也跟天地競爭,不斷的辯論,挑戰,跌倒再爬起來,沒人會因為挑戰失敗而被取笑,七百萬人,靠著挖掘腦力,勝過所有周圍挖掘石油的國家.
建立自主技術能力,因為不能輸掉任何一場戰爭,科技又是戰爭工具的核心,曾經被法國戴高樂時代停止軍售給以色列的背叛,不得不自主國防科技的紮根與投入,國防科技的研發與改良成為技術人才的搖籃.
軍隊訓練與實戰經驗成為企業的領導人才,戰場上直接面對敵人時的決策,是攸關生死的決策,由基層軍官作決定,因為以色列人需要的是如何打贏戰爭,而不是如何寫檢討報告.
沒什麼不好意思,不斷挑戰,懷疑與辯證..勇敢嘗試,不斷挑戰權威,沒有不可能.Impossible變成I'm possible.臉皮厚?別害臊!
軍事訓練與後備軍人制度形成的人脈網絡,以色列企業傾向於聘用具有軍事經驗的人才,加上後備軍人制度,實際上幾乎是每個人都認識每個人,人際網路寬廣又深.
鼓勵年輕人遠走多國拓展國際觀以及海外人際網絡,也是部份由於在以色列本土生活長期在備戰狀態的緊繃,旅行成為一個釋放舒壓的管道.以色列人鼓勵年輕人走遠一點,留久一點,看深一點."這地區的未來,全靠我們對年輕人的教導,教他們如何走出去創立事業"
優茲瑪計畫,政府的成功的創投資金計畫投入與退出管道,造就高科技企業的成功.
容納來自各地的猶太人,移民的社會就是冒險家的社會,就是創業的社會.藉由不斷的創新,創業,國家雖小,國力卻盛. 相對於身處的台灣,我們的教育從小教導我們,好好念書,有個好學歷,就可以有個好工作,而不是鼓勵學生出來創業,多創造工作.所以,縱使有三倍於以色列的人口,也難以望其項背...
.